<
y4h8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临高启明 > 第二百零三节 筹划
    二人闻声,停了下来,上下打量起眼前这个旧款服饰的年轻人。

    小姑娘走到张家玉的书桌前,忍不住凑近了再仔细打量一番,道:“真是俊啊,没想到张老师喜欢这种类型。”

    “和宁,小孩子别口无遮拦的。”领头的女子半是好笑半是训斥地对小姑娘说。

    “是,首长。”赵和宁都着嘴答道,像是在撒娇。

    张家玉吃了一惊,没想到领头的女子竟是一名元老。

    此时正好黄熙胤退了出来,几分钟后张枭也拿着一份文件走了出来,他见了两女子,笑着说:“幺儿姐、和宁,来得正好,先进去坐吧。”

    张枭又对张家玉说:“家玉,你拿着这份文件去一趟县警察局。”

    古代县衙门监狱均设于大堂西南仪门之外的坤位,俗称“南监”。元老院的体制与明朝差异巨大,市政府、县政府虽然占用了县衙,但显然不会将拘留所、监狱之类的设在县政府内,警察局也是另设的。

    张家玉拿了张枭的指示,不敢耽搁,出门往岭西道衙门而去,南海县警察局就设置在这里。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,张家玉这般年纪免不了被赵和宁这样的青春少女吸引,他出门的时候还下意识地回头看一眼。

    进了警察局,张家玉找到大厅办事人员,亮出张枭给他的临时工作牌,顺利地见到了南海县警察局局长。这位归化民局长仔细地翻了翻张元老递过来的文件,按元老院的制度,行政拘留一般就七天时间,最长不超过十五天,之所以一直扣着人没放,还是下面的人不清楚元老院的风向,毕竟写反诗这种事情可大可小,既然张县长有了批示,他也就很快签了字并交代了下去,对张家玉说:“张首长批示将邝露放了,劳烦回复首长,我已经安排了。”

    就这样,张家玉这一趟简单的任务也就顺利完成了。他一边思索一边低头走路,到警察局门口的时候,正好与一人撞个满怀,两人都退了几步。张家玉定睛一瞧,竟是义兄张穆,甚是欢喜,准备打招呼,张穆脸上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,随即却像不认识他似的,道了个歉转身就走了。

    张家玉追了上去,三拐两拐,转入一条无人的巷子,没想到张穆正笑脸盈盈地等着他。

    张家玉道:“果真是家兄,方才为何不肯与我相认?”

    “哈哈……”张穆道,“止园你身负重任,澳洲人的警察局是何许地方,怎敢认你?”

    张家玉顿时豁然开朗,这位义兄张穆果然是江湖老手,道:“家兄说的是。只是这警察局常人唯恐避之不及,你来此处做甚?”

    “说来话长,你知道我返乡不久,故旧却多死丧,近日得知一位好友邝湛若也从岭北返乡,正欲邀他把酒言欢,谁知到了广州,才听他的家人说湛若被澳洲人扣了。他家已经派人去过警察局多次,只得了个“不得保释”的答复。嫂嫂一介女流,不便外出,便托我再去探探澳洲人的风向。”

    张家玉问:“家兄口中的邝湛若,可是邝露?”

    张穆有些奇怪:“止园也认识他?”邝露这种豪门公子哥儿,与张家玉这样年龄小了一轮的布衣应该没什么交集才是。

    张家玉道:“家兄有所不知,方才我到警察局就是去送张首长的批示,要放了邝露。家兄若是此刻前去拘留所,正好接上他回家。”

    张穆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,“湛若在县学尊经阁墙上题感怀诗,澳洲人竟然如此轻易地就放了他?还有,止园你是如何混在澳洲县令身边的?”

    张家玉道:“这也说来话长了。”

    张穆来不及与张家玉细谈,张家玉也不便与张穆同去拘留所,两人聊完正事就此别过。

    当张穆走进拘留所的时候,还未见到邝露的面,就已经远远地听见他跟澳洲人的看守员吹牛皮的声音。

    “你们知道吗?我曾在罗浮山明福洞求学,山上有一株梅花树乃数千年前种下,巨大无比。”

    “吹牛不打草稿,我不信。”看守员甲看了眼看守员乙。

    “我也不信,几千年的梅花,那得多大呀?”看守员乙道。

    “我知道啊。从前开花的时候,我曾在树下游荡。一阵风吹来,花瓣纷纷飘落,把我埋了二、三丈深。我奋力挣扎,在花海中潜行了三十多里才能直起腰,又三十多里才能伸出头。从那以后,我的口、鼻、肚腹一片清香,所以从不生病……”

    “邝露,你可以走了。”拘留所的一名警察过来打断了邝露正在吹的牛皮,对他说。

    半躺在床上的邝露有些不信,道:“不留我了?我还没住够呢,这儿有吃有喝,无忧无虑,还有人听我讲故事,这么好的地方上哪儿找去。”

    警察继续道:“当然没这么简单,你要想出去,还得给黄参议赔偿10元医药费,并登报公开道歉。另外,在图书馆墙上乱涂乱画损坏公物,赔偿5元。”

    邝露一听,不仅要给黄熙胤这狗贼赔钱,还要公开道歉,一面墙也值五元,简直没天理,愤怒地说:“那我就住在这里不走了,不走了……”

    这时从外面飘来一句话,“你在这儿住上瘾了?不怕你家‘硕人’河东狮吼吗?”

    邝露心中一惊,暗道:“谁还知道我给夫人起的别号?”

    脚步声渐进,邝露定睛一看,“铁桥!”

    赵和宁是赵引弓在杭州收容的第一个孤儿,当时她还是个七八岁的小孩子,生了病被遗弃桥面,面目黄肿,蓬头垢面,在三月的寒风中一丝不挂,身上还有些地方化脓流着黄水,看上去即肮脏又恶心。赵引弓见她气若悬丝,却还有些生机,不由得起了恻隐之心,用一件蓝色哆罗呢的斗篷裹着带了回去,在张应辰的精心治疗下总算是活了过来。

    在杭州站的日子里,赵和宁跟着东华、西华、福宁、芙蓉、丽正、延和这六个十二岁以上的大孩子组成了“神之七人”,在赵引弓和李幺儿的教导下,出色地完成了新法养蚕的任务。不过由于年龄太小,她很快就被转运回了临高,进入芳草地“初号班”跟着小元老们一起学习。

    “初号班”的学生大都是跟着父母一起来的一代小元老,自带席位和旧时空的见识,可以说是元老院未来承上启下的一代领导者,是元老院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。因此像张枭这种毕业于旧时空知名大学的技术元老,在早年芳草地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,经常被强制分配教学任务,跟这些学生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多,关系也很熟。

    赵和宁见了张枭,有些兴奋,“森塞,您的官儿升得可真快呀!以后可要罩着我哟。”

    张枭用四川话打趣地答道:“幺妹儿,嘴巴还是这么甜,考试得了第几名呀?”

    “哎呀,您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!”赵和宁有些脸红,她入学时间比其他人都晚,又是穷人家的孩子,没有一点文化底子,虽然也算得上勤奋刻苦,但在初号班上跟小元老们相比,成绩一直是属于吊车尾的那种。不过,她在初号班的日子里,跟着小元老耳濡目染,渐渐地从一个自卑、沉默、缺乏安全感的小女孩长成了一个活泼、开朗、善解人意的阳光少女。

    张枭见赵和宁出落得亭亭玉立,风姿绰约,有些感概,道:“没想到一转眼,当年的小姑娘都已经长成大姑娘了,真是光阴似箭啊。”

    “咳咳……”李幺儿假装咳嗽,提醒道:“还是先说正事吧。”

    张枭回过神来,道:“好,长话短说,这次约你们来是准备要下一趟基层。我上任时日不算长,也不算短了,现在城里的事情大致已经清楚了,不过这城外的乡下,对我来讲,还笼罩在战争迷雾之下,非得亲自走一趟不可。所以我想,既然如此,不如把医疗口、农业口、教育口的都带上,有什么事情一起商量好了当场就办了,效率高。”

    “好,我也正想去南海的乡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推广新式蚕桑法。”李幺儿之前在香山县推广蚕桑养殖,应该是碰了一鼻子灰,撞了南墙自然就回头了。

    “你有什么想法,不妨先说来听听。”张枭道。

    李幺儿说:“广东的蚕种不行,蚕桑技术也不行,土丝不仅产量低,质量也很差。根据旧时空的经验,必须要从源头进行改进。但是单靠我们几个单打独斗,是成不了事的,必须要有一个机构持续输出人才和技术,才能起到推广作用,所以我准备找个合适的地方,建蚕业技术学校。”

    张枭的想法和李幺儿不谋而合,“除了蚕业学校,还要有渔业、畜牧业、种植业,不如合办一个南海县农业技术学校。至于办学经费,初步想法是从当地相关产业的税收中出,教育部再拨一点也就够了。”